我的收藏:一起老去—观《王贵与安娜》

必发365app官网 📅 2025-07-09 12:38:41 👤 admin 👀 3080 ❤️ 909
我的收藏:一起老去—观《王贵与安娜》

一起老去

——观《王贵与安娜》

先说缺点,导演与编剧的地理融合显然出了问题:实拍场景是武汉,要表现的是郑州(明确提到王贵老家在河南,在省城教书),而用的地名(三孝口、望江路、逍遥津等)、方言(裤子大)特产(王贵产梨的老家似为砀山)却显示是合肥。三十集以后写成年儿女情感的太过形式和抄袭网络化(多多(多多是王贵与安娜的儿子)论证小学大学工作房子那段段子最为明显),而且平安的广告植入简直达到了适得其反的境地。

很多人觉得《王》(仅以电视剧为分析蓝本)与《金婚》相似之处颇多,这个十分自然,因为背景、表达的主题都有很大程度的重叠,要是搞出一幅完全不同于《金婚》的画面,莫非我们国家有两段那时的历史么?但是《王》与《金婚》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同样背景、题材的故事,会因视角的不同产生截然不同的审美效果,这个不同正是视角选取的角度,我以为《王》在这方面比《金婚》要好得多。

这个视角便是成年安安(安安是王贵与安娜的女儿)的通盘观察。

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心理体验:平凡琐碎的日子有许多令人心忧的事情,我们经历其中的时候,如同叔本华说的,身在森林中,便看不到树木的美了。但是一旦经历过后,这经历本身便变成了一个抽象的整体,我们跳了出来看它。即便再痛苦的经历,回想起来,都觉得很有意思,丰富了人生,进而从中总结出许多道理来,甚至取得哲思的效果,所以老人通常很有智慧。

而安安的视角更为深广,因为它是以两个人的一生为观察对象的,必然要触及很多人生的终极问题。剧中旁白不是说“我爸爸妈妈”怎样怎样,而是直言“王贵安娜”如何如何,说明导演有意识的努力选取一个视角:不再是对特定时期的琐碎婚姻生活的贴近描述,而是将这种生活当成一个抽象的审美整体,由最有观察心得的成年子女予以观照,使这段生活努力跳出历史背景和题材限制,达到一种形而上的高度。尽管做的还不够好,但是这种尝试本身是很了不起的。

对于为什么需要婚姻,两代男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孙国诚(安安的丈夫)是说为了取得“合法上床权”。王贵谓之“为了找个伴”,并分析孙国诚的观点论证路径,得出“你所谓的合法上床权其实还是为了安全感”。王贵劝孙的这段话几可看成全剧的题眼(安娜、安安偷听时也不仅十分惊叹老头子的通达)。婚姻原来不过是为了找个伴,但这只是世俗的说法,我们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要找个伴?

因为孤独!

爱不过就是对彼此孤独的发现和抚慰,孤独不过就是对这种发现和抚慰的渴求而已。而婚姻是给这种发现和抚慰穿上外衣,以期它走得更稳更长。

柏拉图说这世上的男女原本是一体的,后来被劈开,放逐在喧闹的世界中,而爱使他们能够再相遇。不能从本体论的角度看这种观点,毋宁是某种信仰。是的,男人和女人都那么孤独,希望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相偕走下去,不是有首歌唱着“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么?

有些人是不需要婚姻的,因为不孤独,甚至期冀孤独。佛陀、康德、牛顿、叔本华、尼采就属于这种人,他们的孤独完全消解在了伟大的哲思中,这个自不必论,但作为平凡人的孤独,必须消解在最平凡的生活中才算完全救赎。

刘波带着思念孤独了二十年,杨老师(最喜欢刘波和安娜的那个中学老师)带着对逝去爱情的怀念孤独了一辈子。我以为刘波和杨老师本质上是一类人:具有理想主义和酒神自我毁灭的特质。

在安娜问杨能够跟着刘波去美国的时候,杨提出的唯一标准是“你还爱他么?”并说“爱是不顾一切的,即便被撞的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甚至完全不考虑道德、孩子等世俗因素。她自己当年就是这么追到这个城市并付出一生的代价的。刘波一面要求安娜跟他走并说会安排安娜的一切,一面在看到安娜婚后的凌乱生活时觉得仿佛看到了安娜牙齿上的菜叶。

杨跟刘波实际上并没有跟自己爱的人在一起真正生活过,他们消解孤独的方式不过是实验、学业和单方思念,并随时准备自我毁灭。这种理想主义的方式对于单个的主体自身并无不妥,不过是各人的选择权利而已,但是一旦受到世俗生活的入侵,便会困难重重、四处碰壁。因为对于有具体对象的爱来说,爱就决不仅仅是主体内部的事,它必须在外部释放,让爱人感受到。二十年后的刘波、杨老师跟安娜实际已经走上了完全不同的救赎之路,并且分歧会越来越大,这在安娜越老年时越觉得自己是“幸福了一辈子”的感受中对比得更为明显。而王贵从一开始就打算“跟安娜过一辈子”,在刘波数次“骚扰”安娜时,明明知道却宽容的装作不知道,怕给安娜负担,并自信“你飞不走”。安娜中年时哀叹自己(伤心的)活动范围只能是以孩子和家为半径了;老年时自嘲自己(幸福的)是孙悟空,而王贵是如来佛,自己飞不出王贵的手掌心。

飞不出的其实是世俗生活。飞不出毋宁是另一种幸福!

除了上文提到的那些伟大的心灵们,哪一个平凡的人,他的孤独不是消解在世俗的生活中呢?为什么要飞出呢?甚至假如真飞出去了,那人生还存在吗?虚无缥缈的理想主义(是指对世俗生活的理想主义不是指精神世界)碰到广阔厚重的现实生活,不败下阵来才怪。所以王贵胜刘波败那是哲学上的合法性决定的。安娜对刘波真有那么爱吗?我看不过是对永远逝去的青春时光已经特定年代下的理想的怀念而已,但也仅能停留在怀念阶段,假如真的去了美国,安娜与刘波的磕碰绝对多于王贵的,这从刘波为了带走安娜可以无情破坏别人的家庭和亲情的极端做法中可以一窥。

真正的幸福从来就是宁静祥和的,而不是极端壮烈的。真正的幸福如同恒星般温暖而不是流星般炽烈,那会把人灼伤。有时我们误以为对初恋的永远怀念就是最爱了,其实不过是主体单方的对自己一段永远逝去的青春年华的深切思念罢了,时光的一维性决定了这思念的深度和广度,但,跟初恋的具体对象实际是没有关系的。相对于灿烂划过天际的初恋,在大地上携手老去的姿态更为值得推崇。

对于平凡的世俗生活,更多的是需要长期的点滴的宽容、信任和耐心。王贵是不知道尼采,不知道许多爱情的说辞,但丝毫不影响他的爱的厚度。在莎士比亚戏剧中伟大的爱情和河南梆子的平凡爱情中,王贵选择了后者。爱正如他所说不是说出来的,是做(非淫语)出来的。是谓“磕磕碰碰总是情,恩恩怨怨总是爱”!只是人的劣根性常常遮蔽了能真正地老天荒的情感,常常到了一定年龄才会有所感悟。安安在刚谈男友的时候评价王贵,是说要我是妈妈,当年肯定选刘波叔叔啊。到了自己结婚以后便改口称刘为“狐狸骚”了,什么是浪漫,浪漫不过图一稀有,安娜念念不忘的关心在她眼里变成了“不就一破橘子么”,此时他终于看清,天天接安娜上下班的王贵才是更坚实的爱。

安娜真的如同她多次宣称的那样不爱王贵?这个跟她母亲(剧中对世俗生活看法的精准程度堪称神人)的看法完全相反。王贵爱安娜就不用说了,安娜对王贵的情感其实也是爱,不过是更隐性的,隐匿到连自己都不觉得。

一个人能跟另外一个人白头到老,仅有所谓的婚后生活的情感培养是不够的,它必定有一些基础契合度,使这种生活是可能走下去的,并且抵御住许多侵袭。

王贵从底层上来,是家中的老大,所以善良、孝顺、责任,努力照顾弟妹。安娜其实几乎一样,虽然在前朝家大业大,但是大的已经大了,小的还小,反而最困难的被她赶上,既未过上哥哥姐姐的享受,又要承担照顾弟妹的责任(这也是其父母觉得愧疚后来多照顾她的原因)。尽管家境比王贵要好很多,但是心理境况其实是差不多,并且因为盛衰的对比比王贵更为悲苦,王贵虽然穷,但其实是抱着感恩的心态的。

这样两个同样善良、孝顺、责任、真实、上进的人因缘际会走到了一起,不同的心理逾期昭示了日后生活中两人世俗地位的差别。但是思想性基础却几乎是一致的,我以为安娜对王贵父母的“嫌弃”和“理解”那是文化心理结构的差异,跟品质无关。

仔细抽剥,这两人相同的心理因子实在太多了,能够最终走到一起有着坚实的基础,决不仅是外部力量的推动。至于婚初的差异、卫生、爱好,不过是一些技术性差异,在漫长的生活中会被磨合。所以越到后来安娜越会说:孩子们都是靠不住的,只有老头子靠的住。肺腑之言。

安安通盘观察中,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头发白了,腰也弯了,彼此还叫对方“小王”、“小安”,惹得外人忍俊不禁,他们自己却浑然不觉,并且叫得极其自然。

一对夫妻,如同两列速度相同的列车,尽管在外人看来极速行驶,对于彼此却是相对静止的,都不觉得对方已经渐渐老去了,正是这种同时老去的姿态升华了全剧的境界。

在这喧嚣的世界中,能够找到一个人一起老下去该是很等的幸福啊。是的,喧嚣的世界,跟自己没有关系似的。如果只是一个人走下去,这对比会是何等的孤寂!幸而,身边有个一路相偕走下来的人,便觉得世界好像从未变化过一般,还是自己熟悉的、喜爱的那个世界!这携手的姿态成功的驱逐了孤独。

世界的变化,时代的变迁突出了一对夫妻本身的孤独,因为不断的潮流不断的冲刷着上个时代的人。可是在这夫妻内部,这孤独又是不存在的,在婚姻生活中,他们眼里就只有彼此,这喧嚣的世界反而使彼此更加紧握对方温暖的双手。剧中最后闪现的那些不同的但同样老去的夫妻正是这样的姿态。那是世上最温暖的姿态。

突然想起叶芝的一首诗: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起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多少人唉你青春欢畅的时候/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隐藏着的脸庞。

文:唐永生原文地址:http://2002031021.blog.163.com/blog/static/1872030200972301328615/

🍵 相关养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