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3D特效动画又翻车...甩锅给最强工具人?
《哆啦A梦:伴我同行2》豆瓣评分8.6
以哆啦A梦的3D剧场版为首,向来在3DCG技术上落人一步的日本电影似乎迎来了一波CG井喷——
2014和2015年的两部《寄生兽》真人版;
真人版电影《寄生兽》,第一部豆瓣评分7.4
2017年由堺雅人和高畑充希主演的奇幻电影《镰仓物语》;
电影《镰仓物语》,豆瓣评分7.0
乃至2019年的《鲁邦三世》剧场版,一系列3D特效电影和动画剧场版仿佛在最近几年层出不穷。
3D剧场版《鲁邦三世 THE FIRST》,豆瓣评分7.6
如果你以为是日本电影业界有了长足的进步,新生代导演接连登场,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几部3D特效电影全部来自一位导演—— 山崎贵。
他好像 横空出世一般,并且参加了近年 巨量的日本特效电影的制作 。
山崎贵
他所执导的作品五花八门,从 漫画改编,到 经典续篇,再到 原创真人电影, 不仅作品类型不同,甚至执导的“次元”都不同。
但他居然也不负众望,大多执导的商业电影作品都取得了 不错的口碑,甚至拿了两次 日本电影学院奖。
但这位导演自身仍然不甚出名,甚至也很奇怪的是,他的 个人风格我们也很难道出。
这位作品红人不红的导演,是如何利用特效技术,HOLD住了各个不同次元作品的改编,而在商业和口碑间间取得平衡的?而他的影响力又如何呢?
今天,就和大家“盘一盘”这位值得说道的山崎贵。
起步丨用最先进的技术制作最传统的“时代剧”?
山崎贵与电影的最初结缘是在怪兽和科幻电影。
深深痴迷于怪兽片的他,从小便立志成为一名电影导演,中学时代的 好莱坞电影则为他立下了视觉特效的目标,从长野前往东京读了美术学校的他,之后便开始了在片场打工,制作 VFX(Visual effects,视觉效果)的生涯。
1986年,山崎进入大名鼎鼎的伊丹十三( 1933-1997,日本著名电影导演,代表作《家族游戏》《细雪》等) 导演手下负责视觉特效,《大病人》和《寂静地生活》中的视觉特效便是由他经手负责。
伊丹十三
在《大病人》中负责特效的山崎贵
《大病人》1993,导演伊势十三
著名的演员兼导演向井武平(三国连太郎 饰)正在拍摄一部讲述夫妻俩同时罹患癌症,饱受病痛折磨的悲剧电影。现实中的他突然被诊断出患有晚期胃癌,只剩下不到一年的生命。得知自己的真实情况,徘徊在死亡边缘的他恍惚间经历一场奇异之旅,并开始对人生有所感悟……
与伊丹十三的共事经历,使得山崎同时掌握了诸多特效制作以外的导演能力,随着年岁增长,他逐渐希望转型成导演,在采访中,他说自己很珍视与伊丹十三导演共事的经历,但过了三十岁后,他逐渐觉得自己不甘心就这样度过导演助手的一生。
《大病人》相关特效场景
“我想做我自己的作品”,他将自己的提案摆在了上司的桌前。
但一部电影值不值得拍,上司首先考虑的自然是成本问题,“我还是希望你能拍一部在预算之内的科幻电影”。
这个要求对视觉特效出身的山崎 自然不算一件难事,经过一番筹划,他完成了自己的导演导演处女作 《打机王》。
《打机王》是山崎贵的导演起点,2000年上映,豆瓣评分7.2。
故事讲述2000年夏,正在参加夏令营的祐介、岬、俊也、秀隆,与自称是前来见祐介的机器人“TETRA”相遇,于是祐介就让TETRA住在自己房间的壁橱里共同生活,一个奇妙的暑假开始了……
《打机王》其中一些特效已经有了《寄生兽》的画面感
《打机王》的口碑在处女作中算是不错的,不然也不会有之后的一系列电影了,但成为一个伟大导演的梦想,肯定不会止步于低成本科幻电影,而有了《打机王》的成功在前, 山崎自然多了些话语权。
视觉特效也要用,打动人的故事也得有,于是 山崎贵崭露头角的代表作诞生了—— 《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以及其后的两部续集,成了他口碑最好的作品。
《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
这部电影以昭和时代的东京下町为舞台,讲述了虚构的夕阳町三丁目 邻里间的生活,那时的日本刚从战后恢复起来,贫困但充满希望的气氛是那个时代的主色调。
特效几乎完美地还原了那个时代的氛围
脾气暴躁的小汽车维修店主铃木,憧憬着进入大企业,却只得进入铃木的小作坊做工的六子,怀抱着作家梦,但只能靠经营小卖店,和为少儿杂志写稿维生的落魄文人茶川龙之介(名字是芥川龙之介的戏仿)……一系列小人物成了电影的主角,而他们却又在昭和时代的大背景下,显得 伟大而充满希望。
剧情截图:在街道上第一个买到电视的家庭,邻居们都赶过来围观
当然,导演的底气自然不光来自于自己的VFX特长,堀北真希,吉冈秀隆,堤真一以及三浦友和一众演员的豪华参演也为其增色许多。
《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掀起了怀念 经济蓬勃发展时期日本的风潮,老牌演员 三浦友和甚至感叹自己 从未有过一部电影能像这部一样使父母如此开心。
凭借出色的剧情和毫无瑕疵的视觉特效,《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获得了当年的日本电影学院奖,也为山崎拿下了他生涯中的第一座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他终于从一位藏在伊丹十三幕后的技术人员, 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导演。
“如果有了电脑特效所驱动的视觉技术,我们不仅能拍出出色的 科幻电影,自然也可以拍出 还原过去时代的,打动人心的作品。”——借着这个想法,山崎贵用VFX技术 构筑了整个昭和时代的背景,包括最具象征性的 东京塔。以假乱真的背景和恰如其分的配乐,成了《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最大的杀器。
电影中还未建设完成的东京塔
巅峰丨从文艺片转型商业动画?
“这部 漫画还在杂志连载时,我已经开始VFX方面的工作了。当时我就觉得这部作品肯定会被改编成电影, 到时候我一定要加入它的制作团队。”
“于是我制作了一段样片,拍的是自己的脸,用 数字技术把它扭曲变形,然后再恢复原样。可是,等了又等,就是没有人出来拍这部电影。”
“这部 漫画还在杂志连载时,我已经开始VFX方面的工作了。当时我就觉得这部作品肯定会被改编成电影, 到时候我一定要加入它的制作团队。”
“于是我制作了一段样片,拍的是自己的脸,用 数字技术把它扭曲变形,然后再恢复原样。可是,等了又等,就是没有人出来拍这部电影。”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寄生兽》可谓是日本漫画迷中的一个传说,这漫画迷其中就有山崎贵。
《寄生兽》漫画, 寄生兽一种怪物,初始形态是一种虫子,会钻进生物的体内并夺取大脑,因人类严重的环境污染而诞生
这部岩明均创作且深受读者喜爱的漫画作品,从1989年在漫画杂志上连载至1995年,单行本累计发行总数突破了1500万册。然而,因为被好莱坞买走了版权,这部经典的漫画作品迟迟没能被改编成动画和电影。
终于,在2014年,也就是在《寄生兽》漫画连载结束20年之后,山崎贵终于实现了他的愿望。
《寄生兽》真人版电影
《寄生兽》的基本剧情,即为名为“寄生兽”的人类天敌突然降临,通过寄生于人类 头部,进而捕食人类来达到自然界的生物平衡。但有一只寄生兽却在一名普通高中生身上翻了车,它没能寄生进宿主的大脑,只寄生在了他的 右手上。
高中生泉新一和被叫做“小右”的寄生兽达成了一种奇特的共生关系,而“小右”也渐渐成了新一的帮手,共同抵抗寄生兽的入侵。
利用游戏公司的特效技术制作的“小右”
这是山崎贵一直想翻拍成电影的作品,一定程度上甚至是他投身VFX技术的原因。
面对好莱坞版权到期,日本得到了再次拍摄《寄生兽》的机会,山崎费尽心血地 说服投资方尝试使用最新的视觉特效技术,甚至找到了以往与电影业界交集甚少的游戏公司 科乐美和史克威尔艾尼克斯的帮助,最终,《寄生兽》的两部真人电影在山崎贵的手中诞生了。
在“3.11地震”的余波还未平息的时候,《寄生兽》有了以往未见的现实意义:
“现在,日本人每天都生活在不安和恐惧之中。人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再会发生 大地震,不知道 核辐射现在究竟怎么样,可以说我们的生活 一直处在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状态中。正是因为处在这种状况下,这个故事才 显得更有意义。
作为生活于日本的一个人,抛开政治宣传,如今我感到在一部娱乐电影中传递出这样的信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现在,日本人每天都生活在不安和恐惧之中。人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再会发生 大地震,不知道 核辐射现在究竟怎么样,可以说我们的生活 一直处在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状态中。正是因为处在这种状况下,这个故事才 显得更有意义。
作为生活于日本的一个人,抛开政治宣传,如今我感到在一部娱乐电影中传递出这样的信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这是山崎导演接受采访时所讲的初衷,即使在上映前众多漫画粉丝都对电影充满了担忧,但怀揣着这一初衷的《寄生兽》电影,仍然获得了 前所未有的关注,电影上映后迅速 攀升至票房第一,并在首周末就拿下了 3亿4千万的票房收入。
自此,山崎贵成了 各大漫改电影的首选。
从《哆啦A梦》到《寄生兽》,再到紧随其后的 《镰仓物语》和 《鲁邦三世 THE FIRST》,日本的视觉特效电影似乎陷入了 非山崎不可的地步。
这背后的原因,或许是日本在视觉特效方面的 人才过于稀缺了,而在本就稀缺的特效人才中, 兼具出色导演功力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山崎贵成了填补这个空缺的重要角色。
《鲁邦三世 THE FIRST》
然而,在《寄生兽》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后,山崎紧接着却遭遇了滑铁卢,先是 《镰仓物语》评价平平, 堺雅人和 高畑充希两大卡司也没能使它的票房更进一步,之后的《鲁邦三世 THE FIRST》更是 动摇了山崎的口碑根基,新鲜时髦的3DCG动画,似乎不再被日本观众买账了……
困境丨3D剧场版动画问题不断?
同样的国民漫画,同样的3D剧场版制作形式,但之前已经 被翻拍过九部的《鲁邦三世》,从各个角度看都是块 难啃的骨头——其中甚至还有一部宫崎骏所执导的前作!
宫崎骏导演《鲁邦三世 卡里奥斯特罗之城》,豆瓣评分8.3
即使有着《哆啦A梦:伴我同行》和《寄生兽》的成功经验,摆在山崎贵面前的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山崎贵将故事背景放在 1960年代,围绕着二战时期纳粹所追求的至宝“布列松手账”,鲁邦三世在内的诸多势力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还是相当有压力的。
有如此多粉丝的鲁邦三世系列,每个粉丝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鲁邦三世。这次是这个系列的首次CG尝试 ,但我还是想尽量去除掉其中的违和感,沿袭只有鲁邦三世才具有的特征。”
“这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人物的表情,如何还原人物的面部动作,使得电影实现观众在看2D作品时所设想的3D效果,我们必须要完整地继承整个人物的个性,如果能在开场三十分钟内 消除观众对3D作品的违和感,那对我们来说便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还是相当有压力的。
有如此多粉丝的鲁邦三世系列,每个粉丝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鲁邦三世。这次是这个系列的首次CG尝试 ,但我还是想尽量去除掉其中的违和感,沿袭只有鲁邦三世才具有的特征。”
“这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人物的表情,如何还原人物的面部动作,使得电影实现观众在看2D作品时所设想的3D效果,我们必须要完整地继承整个人物的个性,如果能在开场三十分钟内 消除观众对3D作品的违和感,那对我们来说便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鲁邦三世 THE FIRST》
不过即使被给予了厚望,即使已经对如何呈现 有了深入的想法,山崎贵终究 没能翻过宫崎骏的大山,《鲁邦三世 THE FIRST》这部全系列首部3D剧场版,也成了全系列评价最低的一部。
《电影旬报》杂志也直截了当地指责,这部动画过于受到宫崎骏的《鲁邦三世 卡里奥斯特罗之城》的影响,本应借着3DCG的新时代,去讲述鲁邦三世的新故事,然而最终还是落入了旧故事的俗套。
翻拍已有的经典终归是一件众口难调的事,对于早已成了CG翻拍专业户的山崎贵来说,这些或合理或强求的微词显然都化作了压力:
他的金字招牌不再好使了。
“与宫崎骏版本太像了吧,好老套”
日本观众对山崎贵版鲁邦三世的评价,指责这部电影剧情过于简单,并且显然以宫崎骏版为原型
商业上的狂飙突进往往容易掩盖一个现实,日本的动画市场与美国,乃至世界大多数地方都是不一样的:它有着根深蒂固的粉丝群体文化,如果接手新作的导演不能细致揣摩 粉丝的微妙期待,那么即使整部电影从剧情到视觉都在合格线上,也仍然很难收获好评。
换句话说,日本的粉丝们 很难伺候。在 多部知名的动画系列间辗转腾挪的山崎贵,以 美国式的视觉技术+剧情设计补齐了日本动画的短板,但也以因此收获了一个 日本式的失败。
这个困境和压力自然也累积到了他的下部作品,《哆啦A梦:伴我同行2》上。
《哆啦A梦:伴我同行》
6年前的《哆啦A梦:伴我同行》在国内着实掀起了一阵怀旧风潮,少年时代每日陪着我们的作品重新回归视线,总有着无可比拟的光环,先前对于3D作品的担忧之声也在优秀的票房和口碑下消失得无影无踪。
乘着3D哆啦A梦的风潮, 《哆啦A梦:伴我同行》的第二部作品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导演自然还是山崎贵。
《哆啦A梦:伴我同行2》
在这6年间, 山崎贵的影响力早已变得大不相同,从《哆啦A梦》,到《寄生兽》的两部剧场版,再到《鲁邦三世》的新作,山崎贵的大名出现在了几乎每一年重磅作品的片尾。
然而,从《哆啦A梦:伴我同行》第一部到第二部的这6年间,山崎贵也在一次次的票房高峰之下显出了些许 疲态,观众似乎已经对视觉特效动画感到 厌倦,失去了技术上的新鲜感,剧情上的千篇一律感便暴露无遗了。
《哆啦A梦:伴我同行2》
在这些重拍的经典中,观众很难看到山崎贵自己的影子,VFX技术显然不能作为他的风格,而除了VFX,我们甚至无法概括他的特质。
他的个人风格过于轻而淡了,既没有那些功成名就的动画制作者们独一无二的个性,也少见那些自始至终专精一个系列的导演们 引导粉丝审美的能力和数十年的积累。
如果山崎贵就职于迪士尼或皮克斯,他或许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合作导演,但在日本,“万金油”的能力却也成了他的 弱项。
结语
对于日本这个特殊的动画市场来说, 特效技术与导演能力都握在手中的导演实在过于 稀缺了, 这种稀缺性既成就了山崎贵,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他。
各个急于转型3D新作的经典作品,使他高产却也应接不暇,在反复横跳中难以摸索到 微妙的粉丝深度,势必会使每部作品都套路化和同质化,当最初的新鲜感过去之后, 恶评的反噬便也随之而来了。
《哆啦A梦:伴我同行2》
在我们期待着新作再次带来的感动的同时,也希望山崎贵导演能够走出“工具人”的角色,成为一个独具个人特质的,拥有独一无二个性的伟大导演吧。
- END | 动画学术趴 -
—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